比亚迪发布车 宋L,很明显的特征,后视镜极窄,因为它就不是镜子,而是一个摄像头,叫电子后视镜。
好好的后视镜为何需要变成这个样子?咱们今天就来探索一下这个小小的后视镜的前世今生。
1885年,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是不带后视镜的,司机想看后面就扭个头。
1906年,法国人发明了“汽车警示镜”,申请了专利,这是车内后视镜的前身了。
1911年,美国赛车手Ray Harroun在自己的Marmon Wasp赛车的方向盘前方安装了一块固定式的车内后视镜。当时呢,车里除了有司机,还必须配一位机械师辅助。Harroun安装了后视镜后,就说我不需要机械师了,然后就成了Indy 500比赛的第一辆冠军车,别人车里都2人,他车里少一个人的体重,能不拿冠军嘛。不过Harroun在赛后表示啊,那个镜子其实也没起啥作业:“那面镜子摇晃得太厉害,该死的,我什么也看不见。”但这并不妨碍此后车手们还是纷纷开始效仿Harroun,后视镜在赛场中风靡起来。
从赛场到民用,1914年美国福特Model T上开始使用车内后视镜。1921年,埃尔默·伯杰(Elmer Berger)注册了汽车后视镜的专利,并将其命名为“COP-SPOTTER” 。
到了1949年,日内瓦《道路交互与通行公约》规定:“所有机动车辆必须至少安装一个足够尺寸的后视镜”。自此以后,车内后视镜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通用法则。
我们继续发展啊,随着高速公路等开始流行,单靠一块车内后视镜已经不足以提供完善的车后方信息,1950年代,英国的车企将门边镜作为选配件。车外后视镜正式登场。
刚开始啊,绝大部分国家对它的安全性问题争议很大啊,开始只让单侧安装,例如日本在1959年的法律就规定了6米以下的车辆只让安装右侧车外镜。
直到1962年国际上才开始要求安装左右车外镜,而后各车企就开始大范围使用了。
汽车发展史100多年,人类用前50多年让后视镜成熟地应用在了每辆车上,但科学嘛,就是折腾,所以这后50多年呢,就是不断发现它的很多问题,然后把它咔嚓。
最开始发现的呢,就是盲区问题,后视镜只能为驾驶员提供车后约52度的视野,基于此呢,镜子呢就从平面的变成了凸面的,以及带分割线的双曲率的,以及加个小镜子的,但不管怎么改呢,这个盲区问题始终没有正真获得彻底解决。
而且由于曲面失真,让驾驶员很难判断后车速度及车距。哦对了,你知道你车左右两侧的后视镜其实是不一样大吗?左舵车左边镜子大,曲率小,右边镜子小,曲率大,就为了尽量确保你看的时候两侧视野基本一致。
除了盲区问题啊,人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,就是噪声,你别小看这俩小小的后视镜,它是风噪的极大贡献者。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《汽车后视镜区域瞬态流场及气动噪声数值仿真》这篇文章中指出汽车后视镜的存在,导致下游出现湍流,显著增大气动噪声。我也用AICFD仿真了一下你看后视镜后面的气流,简直乱得一塌糊涂,这乱流,就是产生噪声的万恶之源。
从遥远的1956年,摄像头就首先出现在概念车上,然而直到1991年才出现首款配备实车摄像头的车型,就是丰田的Soarer。2014年3月举行的日内瓦车展上,日产汽车推出了具备流媒体显示功能的车内后视系统,就是车尾装一个摄像头,然后车内后视镜显示视频影像。虽然,电子后视镜存在着让人们担忧的眩光、延迟、甚至卡死等问题,但由于其很好地突破了光学后视镜的镜面曲率、大小、角度等因素的限制,解决了盲区及噪声问题,电子后视镜还是进入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。
2016年,日本对道路运输车辆的安全标准做了修订,光学或电子后视镜均允许作为选配或标配;2018年,欧盟的相关车辆条例跟随日本进行修订。2022年底,中国国家标准GB 15084-2022《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》发布,规定电子外后视镜不仅能安装,而且允许取代传统后视镜。这个标准2023年7月1日正式实行。比亚迪的宋L还比较保守,视觉上仅仅相比普通后视镜小了一些,将来路面跑的可能会是彻底不带耳朵汽车了。
但在更先进的技术面前,在全面电子化面前,外后视镜或许也将把舞台让给“后辈”。我们实际上早已看惯了这种“更替”,我们送走了化油器、翻灯,也看着手刹、实体按键、机械仪表甚至燃料发动机渐行渐远。罢了,在汽车的演变过程中,或许只有一件事亘古不变,那就是——轱辘它得是圆的,希望这句话未来不要被打脸吧。